3月10日讯 针对近期曝出的中国球员“打包留洋”方案,记者赵亮晨点评认为,这一留洋方案并不可取。
最近传出消息,有中资背景的法国著名职业足球俱乐部欧塞尔正在寻求和中国足协合作,双方有望组建一支U17或U19的青年球队留洋法国,参加法国当地的青年联赛。
在中国足球的历史上,类似的“打包留洋”的案例其实并不少,最著名的就是当年的“健力宝青年队”。这支队伍前后一共招进过29名队员,其中9人入选过国家队。这个比例看上去不算低,但如果考虑到球队本身就已经集结了各地方队的尖子球员,这样的结果并不算令人满意。而且,除了李铁、李玮峰、李金羽、郝伟等少数几名球员之外,其他人后来的成就也相当一般。后来,中国足协还组织过青年队到德国等地集训,例如孙继海在2017年所带的国青,但也都草草收场,收效甚微。
以年轻人组成团队的形式到足球发达地区长期集训,在国际上几乎没有类似的例子可循,更别提成功案例了。一方面,足球虽然是一项整体运动,但运动员的个体发展更为重要,也更有不确定性,因此“分散投资”是行业公示,早早地将球员固定在一支球队甚至一个位置上,不利于挖掘激发他们的潜能,也不便于灵活调配;另一方面,职业足球的成材率本来就不高,过早地固定队伍,也往往会令优秀的、进步快的球员得不到与之水平相匹配的队友,发展也会受到制约。
回到这次计划的主角欧塞尔俱乐部,法国青训的发展思路,恰好还和“整体组队”的方式有些相悖。法国青训向来更注重球员个人能力乃至足球个性的打造,因为球队的盈利往往依赖于出售明星年轻球员,“打包留洋”则更注重团队战术和配合的打造,这本来就不是法国足球的强项。
“打包留洋”是一个试错成本比较高、性价比比较低的方案。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缺陷之外,如何厘清球员的所有权也会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他们以什么身份在欧塞尔踢球?留洋后身价抬升的收益应该归属于谁?从这种留洋模式的合理性到具体的操作细节存在的种种问题和隐患,都成为中国足协暂时还没有对这一方案打消顾虑、拍板确定的原因。